Friday, August 19, 2005

奠邊府戰役(2) -- 地點

北越東邊臨海, 北邊與中國接壤, 西邊則是緊接著寮國。基本上, 東邊臨海的紅河三角洲是最富庶的區域, 也是法國人的勢力範圍。Viet Minh 勢力主要在西邊的山區, 特別是西北方, 尤其是中國共產黨革掉國民黨的命之後, 中國從西北邊源源供應 Viet Minh 軍需與物資。至於寮國, 大部分都是效忠法國人的部落。

奠邊府位於北越西邊靠近寮國邊境, 是一個典型的農村。奠邊府坐落在一個南北向的狹長山谷中, 山谷的寬度大約 10 公里, 東西邊都是叢林密佈的山區。從某種程度來看, 奠邊府算是位於交通樞紐的位置, 往北可到中國, 往東可至紅河三角洲, 往南可達寮國, 具有戰略上的意義。不過, 在法國傘兵從天而降佔領奠邊府之前 (1953 年 11 月 20 日), Viet Minh 和法國人對於這個小村落似乎都不是特別感興趣。

法國人為什麼要佔領奠邊府? 這應該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不過三叔公看了幾本書, 卻始終得不到明確的答案。綜合整理一下, 大致有如下的理由:

1. Viet Minh 在紅河三角洲的攻勢愈來愈積極, 給法國人帶來不小的壓力。法軍參謀認為, 佔領奠邊府可截斷 Viet Minh 補給線, 舒解紅河三角洲的壓力。

2. 奪取奠邊府收割的稻米, 這是 Viet Minh 的重要物資。

3. 保護寮國。Viet Minh 的勢力已逐漸往寮國擴展。

4. 印度支那戰爭拖延多年, 法國國內日益倦戰。法屬印度支那總司令 Navarre (1953 年 5 月 19 日上任) 想要迫使 Viet Minh 進行決戰, 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依三叔公之見, 第一個理由很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不過, 依後見之明, 第一個理由也證明是法國人最大的戰略失敗。法軍參謀看著地圖擬訂計劃, 以為只要佔領了奠邊府, 便能把 Viet Minh "堵住"。事實上, 武元甲的部隊有路當然就走路, 沒路就直接穿過山區的熱帶叢林。單單靠這一點, Viet Minh 就夠資格擊敗裝備精良的法軍。

Thursday, August 18, 2005

奠邊府戰役(1) -- 背景

奠邊府戰役是三叔公第一個研究的戰役, 歷年來累積不少資料。去年 (2004) 是戰役五十週年, 本來想好好寫一篇, 結果寫了一頁就停了。趁著最近還有點寫東西的慾望, 慢慢的寫吧。

要講奠邊府戰役的背景, 要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講起。法國在十九世紀末, 建立了法屬印度支那 (French Indochina), 範圍大致涵蓋現今的越南、寮國、柬埔寨等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攻入法國本土, 法國的海外殖民地被列強接管, 法屬印度支那實質上是由日軍控制。

大戰結束後, 法國人打著如意算盤, 仍想回印度支那吃香喝辣, 不過, 有些人可不這麼想。胡志明領導的 Viet Minh (越南獨立同盟會) 在 1946 年宣佈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 之後和法國人連續打了九年的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First Indochina War)。戰爭主要發生在北越, 這是 Viet Minh 的勢力範圍。戰爭初期, 因為 Viet Minh 無力與法軍正面對抗, 大多是打游擊戰, 到了後來, Viet Minh 越打越勇, 開始有能力進行正規作戰。在這期間, 雙方也各自找人助陣。美國由於韓戰, 以及整個美蘇冷戰的局勢, 開始以各種方式支援法國人的印度支那戰爭。中國則是在國民黨 "轉進" 台灣後, 毛澤東開始援助 Viet Minh。

基本上, Viet Minh 打的是消耗戰, 時間愈久愈有利。法國則是國內政局不穩, 經濟不佳, 急著要結束這場戰爭。奠邊府戰役是 Viet Minh 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軍事行動, 也是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的最後決戰。當法國精銳的傘兵和外籍兵團在奠邊府舉槍投降時, 法國人在印度支那的日子也所剩無多了。

最後要提的是, Viet Minh 指揮官是傳奇的武元甲。之前有個美國的 "老" 朋友, 參加過越戰 (沒上過前線, 嘿, 所以沒有 war trauma), 我跟他提武元甲, 他說, "Oh, that Vietnamese general. When we heard of him...we shitted on our pants"。很好笑。美國人雖然跟在法國人後面, 又輸給武元甲一次, 至少還留著一點幽默感。說到這個啊, 中國人打敗仗的時候, 就更好笑了。我記得有很長一段時間, 國民黨都宣稱他們是因為戰略需要轉進台灣...絕不是被老共逼的喔。還有還有, 有個自稱是 pure Chinese 的傢伙, 總統選輸了就耍賴, 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我今天看報, 他還堅持以 "陳先生" 來稱呼總統, 這種精神勝利法, 真的是只有純種的中國人才幹的出來。

Thursday, August 11, 2005

納爾遜與怒海爭鋒

三叔公很喜歡 "怒海爭鋒" 這部片子, 不過, 裡頭有一幕, 一直讓我有點困惑。當驚奇號靠岸和土著交易時, 有一艘小船上坐了幾個貴婦打扮的土著女性。飾演傑克船長的羅素克洛, 對著其中一位女士多看了一眼, 轉身後甚至還回頭微微笑了一下。

這一幕是什麼意思? 當然可以有很多解釋, 不過, 自從三叔公看了一些納爾遜的資料後, 有一個比較深入的假說。

先講納爾遜的故事。納爾遜不僅是軍事天才, 他為人勇氣十足 (他在科西嘉島的 Calvi 之戰喪失右眼, 在 Santa Cruz de Tenerife 喪失右臂)、體恤部下, 而且熱愛國家, 嗯, 可不是熱愛喬治三世喔。他個性叛逆, 有時候對上級的指令視若無睹。他對於世俗價值顯然也嗤之以鼻, 結婚對象是加勒比海土著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Saint Kitts and Nevis) 的寡婦, 然後又公開和英國駐拿坡里大使的妻子 (Emma, Lady Hamilton, 似乎是煙花女出身) 同居。他還有很人性化的一面, 他好出風頭, 對於頭銜也斤斤計較。不過, 他可是貨真價實的戰功彪炳。

重點是, 在 "怒海爭鋒" 裡, 傑克船長多次提及他對納爾遜的祟敬。那麼, 當他看到土著女性時, 應該是想著納爾遜的風流史吧。

特拉法加戰役

今年是特拉法加戰役 (Battle of Trafalgar) 200 週年, 英國人當然非常興奮, 舉行了一堆慶祝活動。三叔公看了一些資料, 現買現賣開始講古。

背景
1798 年, 拿破崙埃及遠征隊的艦隊, 在尼羅河口被英國艦隊殲滅 (Battle of the Nile, 或稱 Battle of Aboukir Bay)。英軍由 14 艘主力戰艦 (ships of the line) 組成, 艦隊指揮官是時任海軍少將的納爾遜 (Horatio Nelson)。法軍包含 13 艘主力戰艦, 外加 4 艘 frigate (護航艦, 比戰艦小, 火力也比較弱, 但是速度較快), 艦隊指揮官是 Francois-Paul Brueys D'Aigalliers, comte de Brueys 中將。法軍死亡 1700 人, 被俘 3000 人, 4 艘船艦被擊沈或燒毀, 9 艘被俘, D'Aigalliers 本人在旗艦爆炸時身亡。英軍死亡 218 人, 艦隊只有輕微受損。

對法國大革命向來看不順眼的歐洲各國, 見有機可乘, 便由英國、奧地利、俄羅斯和土耳其組成 "二次同盟" (Second Coalition), 聯手對付法國第一共和。二次同盟可從 1798 算起。1799 年拿破崙從埃及回國發動政變, 成為第一共和的 "第一執政" (First Consul)。拿破崙一出馬, 當然所向無敵。至 1800 為止, 法國一連串的軍事勝利, 使得二次同盟形同瓦解。到了 1802 年, 二次同盟中只有英國仍舊和法國處於交戰狀態, 兩國最後簽下了 "亞眠條約" (Treaty of Amiens)。不過, 亞眠條約只帶來短暫和平, 在實際執行時出現爭議, 雙方最後又相互宣戰。這時候, 英國只能採取守勢, 拿破崙則是準備要大舉入侵英國。1804 年, 西班牙成為法國同盟, 讓拿破崙取得足以和英國匹敵的海軍艦隊。

序曲
有關法軍的作戰計劃, 請見上一篇 Villeneuve 的簡介。簡而言之, 拿破崙原先計劃在西印度群島集結龐大的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 (53 艘主力戰艦), 然後返回歐洲控制英倫海峽, 以便陸軍能攻入英國, 給討厭的英國佬一點顏色瞧瞧。不過, 由於英軍封鎖港口、以及 Battle of Cape Finisterre, 加上 Villeneuve 本身的納爾遜恐懼症, 拿破崙始終無法集結他計劃中的聯合艦隊。到了 1805 年 8 月, 法國有 21 艘主力戰艦停留在布列斯特 (位於法國西北岸, 英倫海峽南端), 遭英軍封鎖。另有 33 艘主力戰艦所組成的法西聯合艦隊, 由 Villeneuve 率領 "躲" 在西班牙南部的 Cadiz 港。至此, 拿破崙已放棄短期內征英的計劃。原先集結在 Boulogne 準備登陸英國的 15 萬法軍, 也被調至俄奧戰場。

納爾遜在 8 月上岸休養, 9 月接到法西聯合艦隊在 Cadiz 的情報, 9 月 29 日便加入在 Cadiz 外海的英國艦隊 (27 艘主力戰艦)。Villeneuve 則是聽到他將被撤換的消息, 趁著派令尚未到達前, 立即下令艦隊 (33 艘主力戰艦) 出航。

一般而言, 英國海軍的素質遠勝於法國海軍。法國在大革命期間損失了不少優秀的軍官, 而且長期受到英軍封鎖, 船員普遍經驗不足。

戰術
當時主流的海戰戰術, 是雙方將主力戰艦一字排開 (line of battle), 以舷側對著敵軍猛轟。所以船殼要愈厚愈好, 最好是敵人的砲彈打不穿; 大炮射程愈遠愈好, 敵軍還打不到你, 你就可以把他們轟得滿頭包; 船隻數目愈多愈好, 這樣才能多艘船集中火力猛轟一艘敵艦。

不過, 用兵入神的納爾遜, 當然不會墨守成規。納爾遜的計劃, 是讓艦隊排成兩列平行的縱隊, 衝入敵軍一字戰線的中央 (通常是旗艦所在), 將敵軍一字戰線切斷。因為, 艦隊通常是順風而行, 敵軍一字戰線的前軍將無法往後支援後軍。這時, 納爾遜的艦隊便能集中火力收拾敵軍後軍的戰艦。此一戰術的缺點, 便是縱隊的前鋒, 必須承受敵軍一字戰線的猛烈炮火。

Villeneuve 呢? 他雖然一事無成, 卻有料事如神的本領。他在 Cadiz 的時候, 便已預料到納爾遜的戰術。他在作戰會議中宣稱, 納爾遜不會使用傳統一字排開的隊形, 而是會包圍法西艦隊的後軍, 再逐一殲滅或俘虜。Villeneuve 因應的計劃, 是以 21 艘主力戰艦形成一字戰線, 剩下的 12 艘主力戰艦則是預備隊。預備隊可以視情況反擊敵軍的包圍。

交戰
基本上, 整個戰況大致如納爾遜的計劃進行。Villeneuve 的計劃則始終是紙上談兵。

法西聯合艦隊在 10 月 19 日離開 Cadiz, 10 月 20 日傍晚便看到納爾遜的英國艦隊尾隨而來。由於水手經驗不足, 加上 Villeneuve 指令變來變去, 法西聯合艦隊的隊形從一出海便慘不忍睹。

10 月 21 日早上 5 點 40 分, 英國艦隊位於特拉法加外海 34 公里處, 法西聯合艦隊則位於特拉法加與英國艦隊之間, 航向直布羅陀。早上 6 點, 納爾遜下令備戰。然後, 精采的來了, 早上 8 點, Villeneuve 忽然下令艦隊折返 Cadiz。Villeneuve 到底是打什麼主意, 現在已不可考。一說認為他可能想躲回 Cadiz, 還有一種說法是他想在 Cadiz 附近交戰, 以便在船艦受損時可以就近回到 Cadiz。不管如何, 這道命令讓艦隊的方向幾乎轉了 180 度, 艦隊隊形更加凌亂。整個艦隊呈新月形 (凹陷的部分朝著英軍), 較慢的法國戰艦在後, 而且比較靠近海岸。

11 點, Villeneuve 已經可以看到整個英國艦隊, 估計在一個小時內便會交戰。11:35, 納爾遜掛上有名的旗號 "England expects that every man will do his duty"。英國艦隊以兩列縱隊的隊形, 以近乎直角的角度, 朝著法西聯合艦隊的中央衝入。正午左右, 法艦開始開炮。納爾遜的旗艦 (Victory) 頂著敵軍炮火 40 分鐘, 於 12:45 率先衝入, 從 Villeneuve 旗艦 (Bucentaure) 的船尾通過, 猛轟 Bucentaure。

接下來幾個小時, 數艘英艦輪流砲轟 Bucentaure, 到了下午 4 點 15 分, Bucentaure 實際上已完全癱瘓, Villeneuve 不得不投降。Bucentaure 死傷慘重, Villeneuve 在戰役中一直站在後甲板上, 卻沒有受傷, 真是奇蹟。法西艦隊的其他船隻, 則一如納爾遜的計劃, 逐一被英國艦隊收拾。

納爾遜則是在 1:15 被法國的狙擊手擊中胸部, 4:30 死亡。納爾遜死前已知英軍大獲全勝, 死前遺言 "Thank God I have done my duty"。

此役法西聯合艦隊損失 22 艘, 傷亡 6000 人, 被俘 20000 人, 英軍則沒有損失任何船艦, 傷亡 1700 人。

法國海軍經過此役後元氣大傷, 拿破崙再也無能發動入侵英國的計劃。三叔公覺得比較有趣的是, 我們通常講 "納爾遜打敗拿破崙", 不會有人講 "納爾遜打敗 Villeneuve" 或 "喬治三世打敗拿破崙" 吧。

參考資料
Trafalgar and Waterloo (BBC)
Wikipedia

Friday, August 05, 2005

特拉法加的敗軍之將

本來要寫特拉法加戰役, 結果寫了老半天, 都是在寫法軍艦隊指揮官 Villeneuve。嘿嘿, 三叔公對這種敗軍之將向來很感興趣, 乾脆先寫一篇 Villeneuve 的簡介吧。

Villeneuve 要怎麼發音呢? 到 Google 查了一下繁體中文的網頁, 大部分都是有關一個 F1 賽車手的資料, 有個電影導演也是這個姓, 另外在瑞士有一個城鎮也是這個名字。總之, Villeneuve 一般譯為 "維倫紐夫"、"韋利夫"、"韋連納"、"薇拉紐維"、"維紐夫"。

Pierre Charles Jean Baptiste Silvestre de Villeneuve 出生於 1763 年, 是貴族出身 (看名字中的 de 便知)。Villeneuve 15 歲便加入海軍, 法國大革命爆發時, 他相當同情革命, 還把他名字中的 de 拿掉。1796 年, Villeneuve 便已晉升為海軍少將 (Rear Admiral)。

1798 年, 拿破崙埃及遠征隊的艦隊 (指揮官為 de Brueys), 在尼羅河口被英國納爾遜 (Horatio Nelson) 的艦隊殲滅 (Battle of the Nile, 或稱 Battle of Aboukir Bay)。法軍僅兩艘主力戰艦和兩艘護航艦全身而退, Villeneuve 便是其中一艘主力戰艦的艦長, 也因此他一度遭受臨陣脫逃的指責。拿破崙倒是沒怪他, 認為他是 "lucky man"。不過, 根據日後的發展來看, Villeneuve 似乎從此得了納爾遜恐懼症。

Villeneuve 在 Brueys 艦隊的期間, 熟識了 Ganteaume 和 Decres 兩位同僚。Ganteaume 後來成為布列斯特艦隊 (Brest) 的指揮官, Decres 則當上了海軍大臣。

1804 年, 土倫 (法國在地中海的軍港) 艦隊指揮官病逝, 當時的海軍大臣 Decres 便找老友 Villeneuve 來補這個缺, 同時將他晉升為海軍中將 (Vice Admiral)。

這時候, 拿破崙正在準備入侵英國。法軍的計劃是由 Villeneuve 率領艦隊從土倫出發, 通過直布羅陀海峽與西班牙艦隊會合, 輸送地面部隊至加勒比海。然後在馬提尼克島 (Martinique, 拿破崙的老婆約瑟芬就是在此地出生), 與其他法國艦隊會合。這個階段的目的, 是為了將英國艦隊從歐洲引至西印度群島。之後, 布列斯特艦隊的 Ganteaume 中將負責統率龐大的聯合艦隊返回歐洲, 在愛爾蘭讓地面部隊登陸以援助叛軍, 並控制英倫海峽, 協助法軍入侵英國。法國北方面臨英倫海峽的 Boulogne 港, 已經部署 15 萬法軍, 隨時等著要登陸英國。順便一提, 英國的陸軍是出名的爛, 剛好與海軍成對比。一般相信, 只要讓法國人登陸, 英國只有投降的份。

Villeneuve 的不稱職從一開始就顯露無遺。他一到土倫, 就開始抱怨艦隊素質不良, 補給不足, 不到一個月就提出辭呈。看到了吧, 古今中外, 無能的人都是一幅樣子。不過, Villeneuve 有他悲劇性的一面。在寫給 Decres 的信中, 他預料法國艦隊必然慘敗, 而他最大的恐懼是因此而成為全歐洲的笑料。Villeneuve 當然沒有辭職成功。好不容易, Villeneuve 終於在 1805 年 3 月 29 日率領 11 艘主力戰艦離開土倫。由於土倫遭納爾遜的英艦封鎖, 所以這算是 Villeneuve 的一件功績吧。Villeneuve 的艦隊成功通過直布羅陀海峽, 與西班牙艦隊會合後, 越過大西洋, 於 5 月 12 日抵達馬提尼克島。納爾遜的艦隊尾隨在後, 由於風向的緣故, 始終無法追上。

布列斯特艦隊理應在馬提尼克島與 Villeneuve 的艦隊會合。不過, 布列斯特艦隊始終沒有出現。奇妙的是, Villeneuve 就閒閒等著, 什麼事也不做。他空有 12000 人的地面部隊, 既不支援馬提尼克島上的法國部隊, 連拿破崙要他進攻附近英國勢力的命令, 也置若罔聞。最不可思議的是, 6 月 7 日 Villeneuve 風聞納爾遜已經抵達巴貝多 (Barbados, 嘿, 台灣的邦交國之一), 恐懼症立即發作, 下令整支艦隊火速開拔返回歐洲, 12000 人的部隊甚至來不及登陸。納爾遜則又一路追回歐洲。

三叔公: 按照計劃, 地面部隊到底是要留在加勒比海, 還是要送到愛爾蘭登陸, 目前還搞不清楚, 有待日後補充。

7 月 22 日, Villeneuve 的法西艦隊在 El Ferrol (西班牙西北方) 外海遭遇 Robert Calder 的英國艦隊 (Battle of Cape Finisterre)。法軍含 20 艘主力戰艦與 7 艘護航艦, 英軍含 15 艘主力戰艦與 2 艘護航艦。雙方在濃霧中交戰, 結果英軍以寡擊眾, 俘獲了兩艘西班牙船艦。接下來的兩日雙方仍有機會交戰, 但是卻都沒有動作。Calder 不想冒險, 同時擔心會有其他法軍艦隊支援。Villeneuve 則是莫名其妙, 即使第三天 (7 月 24 日) 風向有利於法軍, 他卻沒有行動, 徒然讓艦隊中的法西軍官瞧不起。

Battle of Cape Finisterre 雖然戰事規模不大, 但是影響深遠。Villeneuve 無法讓地面部隊登陸愛爾蘭, 他在 8 月 1 日退回西班牙西北方的 La Coruna。拿破崙下令要 Villeneuve 如原先計劃前往 Boulogne, 他反而退回西班牙西南岸的 Cadiz。至此, 拿破崙只好放棄征英的計劃, 原先在 Boulogne 的陸軍開拔前往奧地利與俄國。倒是打勝仗的 Calder, 回英國後被解除軍職, 並接受軍法審判, 因為他在 7 月 23、24 日未發動攻擊。

據說, Villeneuve 在 Cadiz 近乎精神崩潰。三叔公雖然常讀到這個字眼, 其實不太知道到底什麼才是精神崩潰。倒是想起奠邊府戰役的法軍指揮官 de Castries (嘿, 也是貴族出身), 好像也有類似的問題。拿破崙這時候對 Villeneuve 已是火冒三丈, 在寫給 Decres 的信中, 直呼 Villeneuve 是個 miserable coward。9 月, 拿破崙下令艦隊移至拿坡里攻擊英國的航線, 同時撤換 Villeneuve, 以 Rosily 取代。

Villeneuve 當然知道自己的官位巍巍可及, 在 Cadiz 加緊操練艦隊。拿破崙的艦隊命令於 9 月 28 日到達, 人事命令則是由 Rosily 親自攜往 Cadiz。不過, 由於 Rosily 的馬車出了問題, 在路上擔擱了幾天。Villeneuve 這時候已經風聞他將被撤換, 立即決定在 Rosily 到達前, 下令艦隊出航。他想要爭取最後一個機會, 在拿坡里證明自己的能力。唉, 有這樣的指揮官不敗也難。

法西聯合艦隊在 10 月 19 日離開 Cadiz, 10 月 20 日傍晚便看到納爾遜的英國艦隊尾隨而來。10 月 21 日便是著名的特拉法加戰役。有關特拉法加戰役, 三叔公會在下一篇詳述。

法西聯合艦隊在特拉法加戰役慘敗。戰敗有兩種, 一種是雖敗猶榮, 一種是很恥辱的戰敗。Villeneuve 應該算是後者。由於水手經驗不足 (事實上, 艦隊指揮官有責任瞭解旗下人員的能力, 並據以制定戰術), 加上 Villeneuve 指令變來變去, 法西聯合艦隊的隊形從一出海便慘不忍睹。兩軍交戰前, Villeneuve 甚至下令艦隊 180 度大轉彎。就這樣, 像一群烏合之眾的法西聯合艦隊, 碰上神勇的納爾遜, 當然是潰不成軍。

納爾遜的艦隊一開始便集中火力猛轟 Villeneuve 的旗艦 (Bucentaure)。開戰數小時後, Bucentaure 實際上已完全癱瘓, Villeneuve 不得不投降。Bucentaure 死傷慘重...除了 Villeneuve 之外。Villeneuve 在戰役中一直站在後甲板上, 卻沒有受傷, 真是奇蹟。

Villeneuve 投降後被送到英國, 1806 年 4 月獲釋, 4 月 22 日在巴黎死亡, 胸口有六處刀傷, 但記錄上則是寫自殺, 當晚即被草草埋葬。據說是拿破崙派人把他幹掉。拿破崙一度封鎖特拉法加戰敗的消息, 一直到 Austerlitz 戰役 (1805 年 12 月 2 日) 之後。公開審判 Villeneuve, 對拿破崙來說大概是一種難堪吧。

歷史對於 Villeneuve 的評價甚差, 不僅他是特拉法加的敗將, 而且是一個很糟糕的失敗者。在特拉法加戰役, 法西聯合艦隊 4000 人死亡, 傷 2500 人, 被俘 20000 人, 一切只為了 Villeneuve 的私人因素, 真的是無語問蒼天。

參考資料
Trafalgar and Waterloo (BBC)
Vice Admiral Pierre Charles Jean Baptiste Silvestre de Villeneuve (About Nelson)
Wikipedia